登录 注册
我的宇宙观(上部)


第一篇 磁性宇宙论


万有引力定律是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基础,主要内容是质量产生引力,但是从他诞生起就一直备受质疑,原因是有很多现象无法解释,主要问题有以下这些:
A.太阳系几乎所有行星都在一个平面上,银河系是螺旋状的圆盘,按万有引力论应该是个球状的模型;
B.太阳系所有行星轨道都是椭圆,而且近日点处于太阳的同一侧,照万有引力定律,椭圆没问题,但不该全部在同一侧;
C.宇宙加速膨胀问题,按万有引力定律,宇宙应该是缩小或者减速膨胀。现在对此问题解释是存在暗能量,但一直没得到证明;
D.万有引力定律与量子力学格格不入,两个类别的科学相互排斥。
其它类似问题还有很多,上网搜索可以找到一堆,我就不一一列举。此文目的是想建立一套完全不同的天体理论。
万有引力不存在,质量不产生引力。
宇宙中普遍存在的力是磁力。
世界万物均存在磁性,小到分子原子,大到星球星系,均有磁性,区别只是磁力大小而已。
分子、原子均有磁性,如果普通物体所有分子、原子均朝一个方向排列,磁性显得较强;如果杂乱无章,磁性就显得比较弱,这是磁铁和普通物体的区别。如果有办法使一块木头中的分子全部朝一个方向排列,木头也会显示出强大的磁性。
但是一个普通物体(假如木头)质量无限大,磁力也会显示,因为在微观层面上一切分子,原子均处于运动状态,当在某一状态下,有大部分分子朝向一个方向,磁力就会微弱地表现出来,这个磁力促使其他分子也加入这一行列,导致磁力越来越大,最终形成明显的N-S级,这是行星、恒星具有磁性的原因。
这种N-S级是相对固定,如果受到外力影响,磁性随时会改变或消失,这是地球两磁极变化的原因。
我们人类可以站在地球上,不是因为万有引力,而是因为我们人和地球均有磁性,我们是被磁力吸在地球上,因为地球磁场的原因,就算是同一个人处于不同地点,不同高度,受到的磁力也是不一样的,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重力的不一样。假如同一个人站在同一水平面的赤道和两极,重量也是不一样的,在两极会变大一点,因为两极的磁场要比赤道的磁场密集。
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处于同一平面上这一事实也很容易被解释。任何行星都会同时受到太阳N和S极的两个磁力,偏向任何一边都会导致被太阳吸进去,只有处于N-S中心面位置的行星,两个磁力在N-S平行线的投影正好相等,方向相反,相互抵消;而在N-S垂直线上投影的力成了向心力,使行星可以绕太阳旋转。图1是地球受力分析图。银河系、地月系还有行星环情况与此相同。

图1 地球受力分析图
如果研究地球的磁场,会发现地球磁场会受到太阳风等影响而变形,因此月亮绕地球的轨道是椭圆形的,理论上当月亮处于地球与太阳中间时,月亮离地球最近。因笔者获取资料来源有限,没有查到这个方面的事实论述,请各位高手自行验证。

图2 地球磁场图
太阳处于银河系必定也会受到银河系的影响太阳的磁场应该也是处于一半小一半大的状态因此太阳系的行星轨道都是椭圆型而且近日点都在太阳同一侧如果太阳受到的影响来自银河中央那么行星的近日点也应该是在靠近银河系中间的位置这点请读者自行验证笔者可查询资料有限无法证实
潮汐现象也很容易解释因为水分子带有磁性大量水聚在一起磁性就会比较强而且水具有流动性就会受到太阳、地球、月亮等大天体的影响产生潮汐现象当太阳、月亮、地球处于某一特定状态水分子受到的磁力最大就会产生很大的潮水每年中秋钱塘江潮猛涨就是这个原因
空气也具有流动性也具有磁性因此理论上当潮汐发生时应该会有和潮汐同方向的较大的风这一点以前好像没人注意过希望将来有人能留意一下
南半球和北半球水形成漩涡的方向是相反的也是因为水有磁性N和S不同的磁极影响下形成不同的漩涡方向。万有引力定律无法解释这个现象。当地球磁极发生变化时,相信漩涡方向也会改变。
科学界一直有个困惑,微观世界的量子力学与宏观世界的万有应力定律是无法统一的。科学应该具有共通性,但事实是这两个理论相互排斥。原因就在于万有应力定律是错误的,质量根本不产生引力。基于这一理论的研究成果都是错误或者具有局限性的。而本文的磁性理论和量子力学的理论都是基于磁性的研究,就能具有极好的共通性。
宇宙加速膨胀问题用磁性理论也能解释,因为两块磁铁放在一起时可能产生同性相斥的情况,宇宙中心与宇宙边缘就是同性相斥。因为有斥力的存在,宇宙必定加速膨胀。(我将在下一篇文章中根据这篇文章中的理论详细讲述为什么宇宙中心与宇宙边缘的磁力必定是斥力)
有一个方法可以检验万有引力定律和此文理论哪个是正确的,按照万有应力定律,地球上物体的重力是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又因为地球是两极稍扁的球体,因此在同一水平面上,重力最大的点应该是两极。而按照此文的磁性理论,物体重量等于地球与物体间的磁性力,因此重力最大的点应该在两磁极,现在地球两极与两磁极不在同一个位置,只要拿同一个物体在这些点都测一下,就能知道哪个理论是正确的。
所以,最终结论就是:万有应力定律是错误的,质量不产生引力。在宇宙中起作用的是磁力。
本文理论如果正确,将对现在的天体物理学产生根本性的变革,对将来的宇宙探险具有重大意义,理论上甚至可以利用同性相斥的原理将一个大物体在完全无动力情况下送入太空。

第二篇 宇宙形成


按照磁性宇宙理论,可以推导出一套新的宇宙形成过程。
以太阳系为例,刚开始,太阳系只有太阳和在太阳磁赤道面上漂浮的一些碎石,这些碎石我们现在称为小行星带。碎石因为磁性相互吸引,逐渐形成较大的小行星。小行星在太阳磁场中绕太阳转动,时间长了,就会被磁化,形成固定的与太阳相反的磁极。见图3,小行星磁极形成。

图3 小行星磁极形成
小行星形成固定的N-S极后,变成了一个吞噬体,它周围的物质除了在磁赤道面上的,都被它的两极吸入小行星。它的体积和质量将会迅速变大,直到它所在轨道所有物质都被他吞噬干净。
小行星的质量越大,磁性就会越强,小行星受到太阳的磁力F向心力也会变大,造成变轨离开小行星带向太阳靠近。沿途继续吞噬物质,使质量与体积更大。直到无物可吞,并且F向心力、质量,速度形成一个绕太阳旋转的平衡状态。最终小行星变成正式的行星,沿固定的轨道运行。
前面有提到小行星不能吞噬它磁赤道面的物质,这些物资也会发生和小行星一样的过程,形成行星的卫星。
不知出于什么理由,行星会发生变极现象,N-S极会倒转过来。当变极发生时,行星受到的太阳磁力变成了斥力,行星将向远离太阳的方向运动。见图4,行星变极后的受力。


图4 行星变极后的受力
如果行星的质量和磁力足够大,那么将会被推到离太阳很远的地方,它仍有自己的卫星,并且仍能吞噬周围的物质。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仍将继续变大,最终在星球中央将发生变化。
我们一般理解水随着深度的增大,压力也变大,P=ρgh。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固体和气体。当深度达到一个太阳的半径时,压力会有多大!在这个超大的压力下,物质还会保持原有状态吗?我的理解是,量变导致质变,当压力达到某个临界点,星球中央会发生核聚变,产生新物质,整个行星会被点燃,形成一个新的太阳。
而原来的卫星此时升格为行星,一个新的太阳系形成了。这个新的太阳系仍围绕着原太阳运转,并且继续远离太阳。
新太阳系越来越多,原太阳系也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经过漫长的岁月,原太阳系变成了银河系。再经过漫长的岁月,银河系变成了今天的整个宇宙。
所以太阳就像一个母亲,她以复制自己的方式不断生养孩子,孩子慢慢长大,有一天也会成为母亲。所以,宇宙越来越大,成员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今天宇宙的格局。
有那么一天,我们的地球也会变成一颗恒星。
以太阳系为例,火星与木星中间的小行星带就是所有行星生成的地方,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是向太阳靠近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是已经磁变极远离太阳的行星。(实际太阳系不完全是这样,具体会在《第五篇 太阳系》一篇中说明,这里为了说明宇宙普遍现象先这样举例)
理解了宇宙生成的过程,就能理解为什么宇宙在加速膨胀,因为宇宙边缘的星系受到了宇宙中心的巨大斥力,所以加速远离。
今天我们对宇宙整体的理解是一个天球,这是错误的,应该是一个像银河系的扁平螺旋体。

第三篇 行星双轨制



太阳与行星间的向心力F向心力可以分解成两个力,一个是当行星磁性为0时受到的力F无磁,另一个是行星的纯磁场与太阳的作用力F纯磁F无磁永远都指向太阳,F纯磁根据情况不同会有变化。
当太阳与行星磁极方向相反,F纯磁指向太阳,F向心力=F无磁+F纯磁,当太阳与行星磁极方向相反F纯磁方向背离太阳,F向心力=F无磁-F纯磁。见图5和图6

图5 行星与太阳磁极方向相反时受力

图6 行星与太阳磁极方向相同时受力
可以把太阳想象成一个大磁铁,N-S极固定,当一块铁靠近时受到的力是F无磁,现在把这块铁充磁,然后再靠近大磁铁。当磁极相反时,铁受力F=F无磁+F纯磁,当磁极相同时,铁受力F=F无磁-F纯磁,如果充磁过大,甚至会出现F纯磁>F无磁的情况,铁将被磁铁推走。
根据向心力公式F向心力=mv^2/r,可知,行星拥有两个轨道。一个称近日轨道,一个称远日轨道,行星变换一次磁极,就变轨一次。在漫长的时间里,行星在两轨道间来回穿梭。
地球历史上磁极变换过多次,在两轨间也穿梭多次,目前在近日轨道上。但有很多迹象表明,地球磁性正在降低,磁极变换即将发生。我认为现在地球实际上已经离开近日轨道,向远日轨道运动。这一点需要验证,可以测量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观察是否正在变大。

地球曾经发生过冰河世纪,有没有可能冰河世纪实际上是地球跑到远日轨道上,因离太阳太远,所以气温大幅度降低。这一点可以比较磁极转换和冰河世纪发生的时间,看看是否处于同一段时期。



第四篇 行星自转



正文前先列表说明一下太阳系各行星的磁极方向和自转方向,与地球相同为“+”,与地球相反为“-”。






太阳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磁极
方向

-

+

-

+

+

-

-

-

-


自转
方向

+

+

-

+

+

+

+

+

+

太阳与行星都有磁场,而且磁场相互影响,当太阳开始自转,行星也会跟着转动。如果太阳与行星磁场方向相反,自转方向相同;如果太阳与行星磁场方向相同,自转方向相反。见图7和图8。

图7 太阳与行星磁极方向相反时自转方向相同

图8 太阳与行星磁极方向相同时自转方向相反
这种情况就像是齿轮传动,只是齿轮传动靠的是齿轮的啮合,而这种情况靠的是磁场的相互影响。
我们来看太阳系的具体情况,水星、地球、火星磁极方向相同,自转方向也相同;而金星磁极方向与地球相反,自转方向也与地球相反。
然后,就发现问题了,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磁极方向与地球相反,自转方向却与地球相同,与理论不符。
这个问题是我创立这个理论过程中碰到的最大问题。经思考再三,我认为只有一种可能性可以解释这种情况——太阳系的磁场是扭曲的。见图9

图9 太阳磁场的扭曲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处于外面那个扭曲的磁场内,它们受到的太阳磁场与太阳的两磁极是相反的,所以它们的自转方向经负负得正,反而与地球一样。
虽然这种磁场可以解释太阳系所有行星自转方向,但我不喜欢这种思维。当一个普遍理论无法解释所有现象时,就找一个小理论去补充大理论,就像是一块狗皮膏药,保证理论整体的正确性。
我继续思考这个问题,希望能找到一个更好的理由,直到有一天无意间在百度图片上发现了一张太阳系的磁场图片,见图10。

图10 太阳系磁场
比较图9和图10,可以发现我猜想的太阳磁场完全符合真实的磁场。
我将两张图做一个统合,见图11

图11 太阳系磁场
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太阳拥有这么奇怪的一个磁场是因为太阳拥有四个磁极。在四个磁极的共同影响以及太阳自转影响下,磁场发生了扭曲和变形。
太阳系的八大行星的自转方向被完美解释了,最大的问题变成了最有力的证据。读者可自行查一下万有引力定理关于行星自转是如何解释的,然后再判断哪个理论更加可靠。

第五篇 太阳系


正文前先列表说明一下太阳系各行星的质量(这些质量数据是用万有应力定律求得,因此只作为参考),







太阳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质量



3.30e23

4.869e24

5.976e24

6.4219e23

1.900e27

5.688e26

8.686e25

1.0247e26
下面这张图片是从百度图片中复制的太阳系整体图

先介绍两条不严谨的原则:
1.行星质量越大,整体磁性越强。这条原则看过《第二篇 宇宙形成》就能明白。但因为不同行星的成分不一样,同质量的行星磁性会有差异。就算是同一颗星球,处于磁变极情况时磁性会减弱。所以这条原则不是所有时候都适用。
2.行星整体磁性越强,越容易处于太阳系磁场强的位置;磁性弱,越容易处于太阳系磁场弱的位置。但行星速度的变化可能使这条失效。这条原则还需要研究。
由前一篇《行星自转》可知,太阳系的磁场图如下:

图12 太阳系磁场全图
分析这张图片,可能得到一些结论:
一.在A点,同时有两条磁力线通过,相互交叉,因此磁场叠加,造成A点的磁性非常强。木星可能就在这个位置,也可能是稍稍靠外的位置。因为此点磁场是整个太阳磁赤道面磁性最强点,所以木星的质量磁性是行星中最大的。
二.C区的磁力线有个突起,这突起部分被AB线分成两部分,上下部分磁性相同,方向相反。所以磁场相互抵消,造成C区磁性极弱。这就允许这一区域存在大量的小质量天体,形成小行星带。
三.在B点,和C区很相似。在这一点的两边,磁场方向完全相反。因此,这一点也应该有一个小行星带,可能就是传说中的柯伊伯带。而且这一点的两边磁场方向完全相反,造成磁场大小比C区还要小。因此,这个区域的天体的质量应该比C区的质量更小。
四.分析从A到B的太阳磁场,是一个降低的过程,因此,理论上行星磁性应该是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质量也应该是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大体符合真实。
五.分析从太阳到A点的太阳磁场,也是一个降低的过程,因此,理论上行星磁性应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质量也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地球>火星”与事实相符,“金星>地球”因为金星正处于磁变极过程中,所以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但水星就无法理解了,水星的磁性和质量都比较低,它应该处于火星的位置。现在所在的位置虽然也能平衡,但如果水星是自然形成的,它就不应该跑到现在的位置,我认为有3种可能性导致现状:
1.水星原来质量非常大,因为离太阳太近,很多物质被蒸发并吹走,导致只剩下一个核心,质量大减;
2.以前在水星位置有一颗很大的行星,水星是这颗行星的卫星,后这颗行星被太阳吞噬,而水星因为磁极方向与太阳磁极方向相反,导致被太阳推开,成为一颗行星;
3.太阳磁场有变形,真实的太阳磁场大小是地球>金星>水星。
这3种可能性都有可能,可能性最大的我认为是第3种。在前一篇中,已经知道太阳磁场存在扭曲和变形,极有可能在离太阳比较近的位置,磁场反而变小了,这一点需要验证。
五,小行星带内部的行星称为类地行星,外部的行星称为类木行星,两种行星有着极大的区别。那么是否可以假设,这两种行星发源于两个不同的小行星带,因为太阳拥有两个小行星带。类地行星发源于小行星带,类木行星发源于柯伊伯带。这两个小行星带的成分不同,造成类地行星与类木行星的组成成分具有显著的不同。

未完待续——
  • 浏览:3322 评论:1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