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心理学没有“心”


上 篇

拙文《中医哲学可使对人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以下简称“中医哲”,请见http://bbs.gltcm.cn/thread-55732-1-1.html)从大体上阐述了中医哲学在对人的研究方面的作用和价值,现在我们就通过解决一个具体问题作进一步的阐述。
所要解决的这一具体问题是:给心理学补上“心”。
有朋友会说:开什么玩笑,心理学竟然没“心”?
心理学由西方人于1879年创立,迄今已有整整130年的历史。但心理学这130年的历史,仿佛在上演一场 “皇帝的新装”,它好像一直在研究“心”,但事实却是如此令人尴尬:心理学没有“心”。
这话说起来千头万绪,我们不妨从心理学的定义说起。有关文著曾给心理学下过多种定义,我们就选个比较权威的、来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和动物心理活动、行为表现的科学。
有朋友马上意识到了:这个定义确实没涉及到“心”。关于它,我们到后面再作讨论。
我们再来审视一下“心理学”这个名称。顾名思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学科,但既然没“心”,焉能知“心之理”,那么这门学科在研究什么呢?
这并不是在玩弄文字游戏,我们对照一下心理学的姊妹学科——生理学。生理学是有其“生”的(这话听起来有些别扭,是文字顺延使然,准确说应该是“身”,即“心与身”中的“身”),即我们素知的人的生理机体,“生”之理即是人的生理机体的结构、性能及运作方式等。生理学以人和动物的生理机体为主体,在解析其结构、性能及运作方式等的基础上研究人和动物的种种生理活动、生理表现;医学则是在此基础上研究种种生理疾病的病理及治疗方法。
心理学则没有相应的心理机体为主体,因而我说它没有“心”。
心理学没有“心”,为什么竟能存在一个多世纪?《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道出了个中秘密:心理学是把人和动物一同进行研究,是用“身”代替了“心”,是把人的心理活动、心理表现当成了人的生理生命的活动和表现,把它们放在人的生理机体的框架中进行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学和生理学并不是姊妹关系,而是君臣关系,生理学是君,心理学是臣,心理学是从属于生理学的。心理学由于没有“心”作为立身之本,它一直没有立起来,因而它所取得的成就就非常有限,并且非常散乱。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不妨设想一下生理学研究:如果撇开生理机体(无论是中医学从功能角度揭示出的生理机体,还是生理学和西方医学从解剖角度揭示出的生理机体),生理学家和医学家仅就生理活动、生理表现进行研究,那么他们能取得多大成果呢?而且这些成果没有生理机体统摄,是不是非常散乱呢?
心理学由于没有“心”,那么它的研究状况也就可想而知。
(当然,许多心理学家不同意《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许多心理学的研究也已超出了这一定义所框定的范围,关于此,我们到后面再谈。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心理学究竟该如何定义,心理学研究究竟该如何定位,迄今还没有一个心理学家、一本心理学著作阐述到位。)
心理学的这种定义,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心理学研究的定位,源于这样一种观念:人是高级动物,人与其它动物只有高级与低级之分,而没有质的区别。这是一种错误观念,是一种为害甚巨的错误观念,正是受这种错误观念的误导和束缚,现代人对人的研究不但迟迟得不到突破,反而退化到连古人也远不如的地步。我们不妨看一下,中国宋明理学、德国古典哲学以及佛教哲学等对人的揭示是那么恢弘而深邃,而心理学对人的揭示是如此肤浅而狭隘——难道不令我们汗颜和反思?
我在拙文“中医哲”中对这种错误观念进行了如是评议:

不知从何时起,盛行开这样一个关于人的定义或观点:人是高级动物。派生于此的,还有“人是社会动物”、“人是思维动物”、“人是文化动物”及“人是语言动物”等等。我们不禁要问,象猴子、猩猩等动物就已非常高级了,人类又比它们更高级多少呢?基因学研究向我们揭示:人与这些动物的基因有97%是相同的,只有3%是不同的,可以说差别很小。
但在现实表现中,人与这些动物的差别却异常巨大:人类创造了偌大一个文明世界,而猴子、猩猩等动物却连一个小板凳都做不出来,这至少应该是一亿比一亿分之一的差别吧。如何用基因上百分之三的差别来解释现实表现中至少一亿比一亿分之一的差别呢?有的外国科学家还不死心,还在探究那百分之三的基因是不是非常特殊,从而造成了人与动物在现实表现中的巨大差别。对于这种到了黄河也不死心的执着精神,我们既表示钦佩,又不禁哀叹。
而如“人是社会动物”、“人是思维动物”、“人是文化动物”及“人是语言动物”等,都是只看到了人与动物的个别性差别并就此给人下定义。
一方面,这样的定义可以下无数个,如:人是知道刷牙的动物、人是会看书的动物、人是会使用计算机的动物……可以有无数个版本的定义还称得上定义吗!
另一方面,以上所列举的几种定义大都经不起推敲,如人有社会性,而猴子、大象乃至蚂蚁等群居动物就没社会性吗?人能思维、人有语言,其它动物就不能思维、就没有语言吗?人有文化,而能筑造精巧巢穴的蜜蜂、白蚁、金丝燕等动物就没有文化吗?对于此,我们经常看到的解释是:人的高级性能源于人的高级性,而动物的高级性能则源于它们的本能。这种搪塞之词可以休矣。
把人当作高级动物研究,大概是受“物本论”的影响。而且动不动就祭出科学这个“法宝”,声称只有经过科学验证的成果才是可信的,否则就是不可信的。殊不知科学在研究“物”方面颇具神通,而在研究精神方面却很无能。研究精神、研究人类精神的成果最好由人类生活、人类实践来验证。
在科学高度发达、帮助我们认识了许多许多种“物”的今天,我们对人的认识却变得狭隘、浅薄,倒不如生在科学很不发达时代的古人来得恢宏、深刻,这究竟是科学的悲哀,还是我们现代人的悲哀?
人类既然是从动物进化过来的,其身上当然有动物性的一面,但这一面应该交给动物学、生理学去研究。
人类还是从植物进化过来的,其身上还有植物性的一面,难道也要将人类当成高级植物研究?
本人认为:人与动物有着质的区别,区别就在于有无精神生命。正是这一质的区别,决定了人与动物在现实表现中的巨大差别。人类独有的两大性能——道德性和创造性——都来自人的精神生命。

此处提出的人的精神生命,就是心理学所缺少的“心”。 “心”或人的精神生命,如同“身”或人的生理生命一样,也是生命实体,也有它的结构、性能及运作方式等。
那么,人的精神生命的结构是怎样的呢?这本来是个很难的问题,但我认为它已被《黄帝内经》解决了。我在拙作《自我之形成》(台湾商务印书馆2006年出版)中这样写道:

《黄帝内经》作为一部医学著作,它主要是阐示人的生理机体的病变情况及其治疗方法。疾病,作为人体的一种现象,除去少量若干种外,绝大部分都不是单纯的生理疾病或单纯的精神疾病,而是精神机体和生理机体共同作用或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样,《黄帝内经》在探究人的生理疾病的病因时,也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人的精神机体。
有人会问,西方医学也是研究人的生理机体的病变情况及治疗方法的,为什么它就没有涉及到人的精神机体呢?这是因为,西方医学,正如前面所说,是建立在西方生理学的基础上的,而西方生理学是建立在对人的尸体的解剖的基础上的。当一个人死去时,首先他的精神机体已消失了,接下来他的生理机体也被解剖得七零八落,这样西方生理学所揭示的人的生理机体就只是人体各部分器官、各部分组织机械的组合。因而,当人的生理机体的某一部位发生病变时,西方医学不但不能从精神和生理两个方面去探寻其原因,而且不能从生理机体的整体角度去探寻其原因,而只能“头病医头,脚病医脚”。
而《黄帝内经》中的生理学理论是建立在研究人的活体的功能的基础上的,而人体的绝大多数功能(包括精神功能和生理功能)的发挥,要靠人的精神机体和人的生理机体的共同作用,要靠两个机体内部许多以至所有器官的协同作用。这样,《黄帝内经》在向我们描摹出一个活生生的人类生理机体时,也向我们勾勒出了人类精神机体的轮廓。
也即,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集精神机体与生理机体于一体的人类生命机体。
在中医学对人的生理机体已研究了至少两千多年、并已取得丰硕成果的今天,我们所要做的是:把中医学中所涉及到的人的精神机体的部分抽离出来,对它们进行专门的、深入的、细致的研究。

如此,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心理学家的研究超出了人的生理机体的框架:因为心理学基本上是在人的活体上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心理表现,而人的心理活动、心理表现基本上都是在人的生理机体和人的心理机体交互作用下产生的,因而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心理表现时,便不自觉地超出了人的生理机体的框架,而涉及到人的心理机体。
但不自觉的超出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你研究的坐标仍然是人的生理机体,你还会把你研究的问题、研究的对象放在人的生理机体的框架中考量——这一错误的坐标每每会使你的研究陷入误区。
我们应该把人的心理活动、心理表现放在人的心理机体的框架中进行研究,放在“心与身”合一体的框架中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全面而正确地把握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所研究的问题,从而取得真正有效的研究成果。
我们应该实现一次观念的转换,即由认为“人是高级动物,与其他动物只有高低之分,而没有质的区别”转而认识到“人和动物有质的区别,区别就在于有无精神生命”。如果不能实现这一转换,我们就无法解释人为什么是人,就无法解释关于人的无数种现象,对人的研究就无法取得突破。
费了这么大劲儿,也许把问题搞复杂了,其实我们玩一下孩子们的拼图游戏,就能发现问题所在:
第一个游戏:正如上面提到的,为什么研究”生”之理的生理学必须有”生”,而研究“心”之理的心理学就能没“心”?
第二个游戏:西方人常把“灵与肉”相提,中国人常把“心与身”并论,而人们为什么没意识到既然“肉”或“身”是生命实体,而“灵”或“心”也应该是生命实体呢?
第三个游戏:大家都知道精神病,但大家是否想过,精神病产生自我们身上什么地方呢?不可能产生自我们的生理机体,因为那就属于生理疾病。“有象必定有体”,既然有精神疾病这种现象出现,是不是就应该有它们赖以产生的“体”——人的精神机体呢?
无论怎么拼,我们都发现少了一块图,而且是最重要的一块图——“心”。
同时也使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不止是心理学的问题,也涉及到其他一些学科。
  • 浏览:4159 评论:0 人